这是一个网上文化杂志



中国的拉祜族

作家: 李童 - 发表于: 2015å¹´08月18æ—¥ | ENG (English)

中国的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南部,约80%的拉祜族聚居在澜沧江以西地区。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目前共有48.5万。“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有自已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同汉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过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到1957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这个民族的民间文学极为丰富,传统的乐器有“芦笙”å’Œ“三弦”。

拉祜族除种植粮食以外,还大力种植甘蔗、茶叶、咖啡、橡胶。创办了炼铁、农机、采矿等工业,其中澜沧铅矿是云南省著名的大型企业。

中国的拉祜族

拉祜族过去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主食大米,辅以玉米、薯类、豆类等。蔬菜有萝卜、青菜、瓜类,喜吃辣椒。拉祜族十分热情好客,逢年过节,都要邀请周围傣、哈尼、布朗等族人民一起饮酒会餐。这时全寨大宰牲畜,各户都要分一节大肠和几勺鲜血,伴以盐巴、辣椒,剁细生吃。拉祜族认为,“剁生肉”是待客的最好菜肴。拉祜族的日常菜是将菜、肉及应加的佐料和水放入一段鲜薄竹筒内煮熟,既有竹之清香,又保持原有肉菜的香味。拉祜族烤肉别具风味,大都是猎获的野兽肉,或直接用火烤,或用蕉叶将肉包住埋入火中,烧熟而食。拉祜族不仅会腌菜、腌肉、磨豆腐,还会酿酒。在民间,男女均饮酒,并有在酒和肉上不分彼此的习惯。平时喜饮烤茶,烤茶是将茶入罐烤至焦黄,待香味飘出后冲入水稍煮即饮。

拉祜族的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男子裹黑色头巾,穿无领大襟衫和裤管宽大的长裤。拉祜族妇女裹一丈多长的头巾,末端从背后垂及腰际。她们穿开岔很高的长袍,衣领周围和岔子两边都镶有彩色几何纹布块或条纹布条,沿衣领至开襟嵌有银泡。同汉族、傣族人民交往较多的地方,拉祜族男女也爱穿汉式和傣式服装。

拉祜族房屋建筑为竹木结构的木桩斜顶干栏建筑——楼房。适应小家庭组织的木桩建筑有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另一种是大型竹木建筑,一般由12根至21根木桩架起,内分若干住房。受汉族或彝族影响的村落,通常采用汉式土墙平房,房顶以茅草或木板覆盖。

中国的拉祜族

拉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从秋季开始,拉祜族的男人就开始上山狩猎,准备野味,进入腊月便杀鸡烤肉。春节前夕,家家户户舂米打粑粑,大的粑粑象征太阳和月亮,小的粑粑象征星星和五谷丰登,在农具上要放上一些粑粑,表示让它们和主人一起分享节日的快乐。村寨里宰牲,户主都要给各户分一节大肠和几勺鲜血,民间有不见牲血不吃肉之说。初一凌晨,全寨的年轻人都要背葫芦或抬竹筒,到山泉去抢新水,然后便开始正式过年,喝酒唱歌。大年初一不准外族进寨,进寨住在家里的客人也不准走。拉祜族青年用葫芦接来清水,为姑娘们冲洗手上的灰尘。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 。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正月初一这一天,任何人都不能说不吉利的话;男女客人,即使是夫妇,借宿时也不能同住一室;不许打骂狗,禁止杀狗,忌食狗肉。

在过尝新节时,男女分别在稻田和包谷地里选一些颗粒饱满、成熟较早的稻穗和包谷做新米饭,邀亲友共同聚餐。若有客至,都要敬酒献茶。献茶时,一般第一碗主人喝,第二碗敬客人,以表示真诚,茶水中无毒,让客人放心。拉祜族青年男女婚恋和社交比较自由。

20世纪50年代前,拉祜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诸如天神、地神、雷神、司报神等,都是崇拜的重要神灵。拉祜族认为万物均有精灵依附,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现象均有精灵主宰,因而对这些自然现象和自然力表示崇拜。后来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每逢节日或过年,家家都要拜佛和敬祖。在各种祭祀时都要洗澡、换衣,在专人指挥的“三鸣炮”仪式献祭品后把祭品分到各户,以保证各家各户都能得到“福分”。

中国的拉祜族

拉祜族善于歌咏舞蹈,其音乐舞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拉祜族民歌有颂歌、叙事歌、儿歌、情歌、丧歌等五类,各具特色。歌曲、乐曲和舞曲形式多样,节奏多为复拍。乐器有芦笙、口弦、三弦、锣、箫、笛子等。芦笙舞是拉祜族的传统舞蹈,舞蹈动作多与生产紧密结合,有薅(音hao,意为拔、揪)秧舞、割谷子舞、打谷舞、丰收舞、孔雀舞等。从傣族传人的摆手舞,已带上了一些本民族的特点,与傣族摆手舞略有差异。拉祜族文学的主要形式是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多样,内容多与劳动、颂扬反抗压迫精神有关,形象生动具体。长篇史诗《牡扒密扒》为研究古代的经济生活、原始采矿业、婚姻制度和民族迁徒史的重要作品。

拉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不与他族通婚。男女青年恋爱自由,父母虽可干预儿女婚姻,但很少包办,一般都尊重儿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