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网上文化杂志



《邓小平与中国转型》读后感

作家: 艾尔汗.尼亚孜 - 发表于: 2012年6月 | ENG (English)

书本信息

作者:Ezra F.Vogel

书名:《邓小平和中国转型》

出版单位:哈佛大学 Belknap出版社

页数:876页

定价:39.95美元(精装版)

书号:978-0-674-05544-5

Ezra F. Vogel的《邓小平与中国转型》是20世纪领导人传记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该传记向中国以外的地区尤其是西方国家和英语地区的读者展现了一个鲜活的领导人形象,因而显得十分重要。作者成功从情感方面入手,并扼要分析了邓小平的功过是非。全书近900页,正文部分约700多页,有邓小平大量生平细节描写,涵盖了邓小平光辉一生中重要的方方面面。然而,比之邓小平生平细节,广大读者更为关注作者成功描绘的邓小平领导风格及其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邓小平的领导风格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谦虚好学、承担责任、灵活处理国内外问题、建立兼顾稳定和发展的行政管理体系。

人们可以举出大量事例来赞颂邓小平超乎寻常的谦虚和判断力,但有两个事例尤为突出:一是邓小平1978年访日期间,东道主曾谈到日本文化大部分源自中国,邓小平谦逊地回应说现在中国是学生,日本是老师,因为日本已经成功实现了现代化。邓小平清楚地意识到文化优越感的危害,中国在19世纪遭遇欧洲帝国主义时因骄傲自满和闭塞愚昧付出了惨痛代价。另外一个突出的事例是邓小平拒绝搞个人崇拜,个人崇拜对很多领导人来说都是一种难以抵抗的诱惑。邓小平自己历经坎坷,意识到中国需要通过借鉴西方宪政民主形成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化机制,以保证权力有序、平稳和合法交接过渡。中国的当权者们历来都不愿交出手中权力,除非是在位时去世或被推翻,毛泽东也未能免俗。为了改变中国这种政治文化,邓小平规定了领导人任期年限,鼓励接班人年轻化,并在党内达成共识,赞同每十年按序换届选定接班人。

 

这种主动削减权力和避免自我膨胀的意愿体现了邓小平对党和人民的责任意识,对这最好的说明就是邓小平坚决不同意本人和共产党同毛泽东划清界限,即便后者去世后也是如此。回顾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有一次是邓小平1978年访日期间在一个记者招待会上,有位记者问他怎么看待“毛泽东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破坏”。(P304)邓小平回答说:“这不仅仅是毛一个人的错误,这是我们所有人的错误。我们大部分人都犯了错,我们缺乏经验和判断不足……我们还十分贫穷和落后,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很长的路要走以及很多地方要学习。”(P304)

邓小平明白为了变得强大、发达和富有,中国必须灵活处理对外关系。这意味着中国与那些中国急需学习借鉴的国家之间关系要逐步正常化。领土、政治和意识形态争论要暂且搁置一旁,优先发展贸易、科技、教育、文化交流以及通讯事业。邓小平的高瞻远瞩改变了中国局势,使中国在长时期内(100年)都能获得有利的发展;日益增长的知识和财富同时也为中国在跟邻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打交道时增加了选择。邓小平开始意识到一个浮躁的、军事化的、革命的中国只能让自己陷入战略包围,同时还会损害经济社会发展。他的这种认识部分原因可能源自与东南亚联盟和日本领导人的交流。因此,即便是在非常敏感的台湾和香港问题上,邓小平也做出了一定让步,比如提出“一国两制”,还有不让美国对台军售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等。针对越南的惩罚性战争是邓小平唯一批准的一次军事行动,战争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让越南认清苏联不会对越南在亚洲内部冒险发动陆地战争施以援手。

邓小平对中国转型的最大的影响和贡献在于他本人是一名才华横溢和久经考验的领导人。本着政府管理水平取决于国家公仆队伍水平的原则,他恢复了教育、军队和公务员队伍中的精英人才选拔制度。因为没有一个高效、开放和积极的国家机器是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邓小平将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领导一个健全的行政体系,选拔优秀人才到合适的岗位。他在为关键职位物色人选时,重视他们的专业水平、个人能力、勤奋、正直和自学能力甚于个人忠诚度。这一点与毛时代形成鲜明对照,那时阶级出身和对领袖的忠诚度被认为是首要的,远甚于教育水平、个人能力和相关经验。

总而言之,Vogel的《邓小平与中国转型》是一本能配得上这位伟大领导人的传记,他给混乱带去秩序,给贫困带去繁荣,给黑暗带去光明,他所做的一切使中国走向正轨,重温历史上作为亚洲大国的荣耀。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虽然中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但他使中国摆脱贫困落后并成为了国际社会中不可割裂的一部分。如果想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发生的转变和中国体制,《邓小平与中国转型》是必读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