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网上文化杂志



北庭都护府

作家: 石晓奇 - 发表于: 2013年1月16日, | ENG (English)

北庭都护府是唐朝时期(618—907)设立于西域的特别行政机构。其遗址位于新疆吉木萨尔县城以北10多公里的北庭乡境内,又称“破城子”,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庭历史上曾是“挟千里以超里海,筑伟业而壮三军”的西域重镇。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北庭先后为塞人、车师、粟特、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多个民族所居住,从公元前59年由西汉中央政府建制的车师后国,到公元703年唐朝设置的西域最高行政管理机关和军事指挥机关北庭都护府,位于吉木萨尔县中部平原地区的这座故城,历经宋(960-1279)、元(1271- 1368)的繁荣,是当时新疆的政治经济中心、丝绸之路新北道的重要枢纽。

北庭都护府 北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前770一前221)。据记载,由塞人组成的天山六国当时就已定居在这里。西汉(前2c¨5一公元25)初期,北庭成为车师后国的王庭,故称后庭。汉宣帝神爵二年 (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后,于此设金满城。

北庭古城最早出现于南北朝(420—589)的西突厥时期。中亚历史上著名的商业民族——粟特族用骆驼横跨了中原、新疆和印欧地区,并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商品集散中心。突厥人将其命名为“可汗浮图城”,即北庭古城的雏形。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西突厥分裂为两个汗国,乙毗咄陆可汗的牙帐在北,乙毗沙钵罗可汗的牙帐在南,号称“北庭”、“南庭”,北庭之名由此而来。贞观十四年(640年)唐王朝置庭州,辖金满、蒲类、轮台三县,后金满县改称后庭县。

702年,武则天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在北庭设立北庭都护府(后升为大都护府),置瀚海军,管辖包括天山以北和巴尔喀什湖的广大地区,最远的管辖范围达里海东部。当时的北庭古城人口稠密,经济繁荣,是 “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冲。北庭都护府的地位也相当于现在的乌鲁木齐,首任大都护杨何的品级也达到了从二品,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一级,这是北庭最为辉煌的时期。自此之后北庭城垣修葺扩建,规模宏大,历代享有盛名。
北庭都护府
北庭故城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约1000米,周长4590米,分内外三重。第二重南北长600米,东西宽400米。第三重边长各200米。外城城墙宽7—10米,版筑土夯成。内城墙厚3—5米不等,高约7米。内外城分设南、北、西三,门,相互贯通,北门为正门。内城设都护府衙署,第二重为市街,外城驻瀚海军及部分居民。城东西两侧各有天然河道,宽200米,至北门西侧合二为一,形成月牙状一湾湖水,可荡舟泛棹。湖边烟柳花角,奋丽曷咨。

北庭城内多楼台花木,庙宇恢弘,人民善于冶金雕玉,百业兴旺。畜牧业尤其发达,多名马,以毛色分群放牧。人民富裕安宁,贫苦者也以肉为主食。在北庭的北山(今卡拉麦里山)中出硇砂,白天烟气如云雾,夜间火光照见禽兽,大地呈赤彩色,极为壮观。

北庭作为大唐帝国天山北麓的军事、政治中心,与天山南麓的安西大都护府南北辉映,光照史册。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曾生活于北庭,留下了许多传唱千古的名篇,为北庭这座历史名城留下了珍贵的影照。

元朝称北庭为别失八里,也是沿袭汉代车师后王庭有五城之地的俗称。成吉思汗在这里设达鲁花赤(意为监临官、总辖官)进行管理,并驻扎重兵,又把它作为陪都。元宪宗元年(1251),设别失八里行尚书省,与中J京11行省同日寸设立,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至元二十三年(1286),别失八里设都元帅府。

 明永乐十年(1 41 2),北庭古城毁于战火。永乐十六年(1 41 8),明政府遂将政治中心迁往亦力把力(故址在今伊犁),北庭自此衰落,并最终在中国历史上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