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网上文化杂志



哈密回王墓

作家: 向京 - 发表于: 2016å¹´01月28æ—¥ | ENG (English)

哈密回王墓

哈密回王墓位于新疆哈密市回城乡,是清代哈密回王及其王室成员的墓葬建筑群。当地维吾尔族人称“阿勒同勒克”,意即“黄金之地”。

哈密回王是清政府对哈密地方封建领主赐予的封号。1697年哈密地方维吾尔首领额贝都拉因助清廷平定葛尔丹叛乱有功,被康熙帝册封为“一等札萨克达尔罕”,其部被编为镶红誊回旗,爵位世袭,由王公、贝子、贝勒一直晋封至亲王。其中第四世玉素甫被封为郡王,第七世伯锡尔死后被谥封为和硕亲王。又因清代伊斯兰教被称为回教,新疆建省前被称作回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众被称为“回部”,所以维吾尔藩王被称为“哈密回王”,回王府管辖区域为巴里坤以外的哈密地区全境和鄯善。

哈密回王一世额贝都拉,受封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å¹´),当时并不是王,而是一等达尔罕。直到1813年第七世伯锡尔承袭爵位时,才晋升为“亲王”。1930年传至第九世沙木胡索特时,因沙木胡索特的去世而爵位终止。从额贝部拉至末代沙木胡索特历传9代,共233年。

哈密回王为何能受朝廷倚重,从仅为平民之上的札萨克一等达尔罕晋升为“王”呢?哈密回王又为什么能得到当地维、汉等民族人民的尊敬,他们的故事又为什么在民间广为流传呢?这是因为历世哈密回王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制止分裂和内乱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历来受到清朝中央政府的信任和各族人民的爱戴。

哈密回王墓

从哈密回王一世额贝都拉起,哈密回王家族世代支持清政府屯垦戍边,参与剿灭准噶尔叛乱,平息大小和卓之乱,击退浩罕入侵,收复疆土,立下战功无数。《清史稿》记载:“哈密论战守功晋秩亲王。比于诸蕃有大勋于国”。

哈密回王墓,实际上是从1813—1930å¹´é—´9世回王中最后三位名副其实的 “哈密王”的陵寝,也就是额贝都拉家族第七至九世成员的墓葬地。

回 王墓占地1.3公顷,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七世回王伯锡尔的大拱拜, 埋葬着七世回王伯锡尔和八世回王默哈莫德王族40多人。第二部分,即伯锡尔拱拜南边的亭式木结构的小拱拜。据说原有小拱拜5座,现仅存2座,一座是末世回 王沙木胡索特生前给自己修建的坟墓,一座是台吉墓。末世回王墓下部分为四方形,外部为用亭柱支撑的中原式亭捌结构八角攒尖顶,墓室笼罩其中。亭上飞檐起 脊,状如华盖。内部是土坯垒砌的伊斯兰式的穹窿顶墓室,壁刷白粉,印蓝色祥云团花。此墓中葬有沙木胡索特,及其王室成员、王族等13人。

台吉墓下部是土坯砌墓室.上有亭柱支撑一木制构的充檐盔顶。墓中埋葬王室重臣台吉等,共12人。这两座墓以伊斯兰之穹窿顶为基础,吸收了中原汉族八角楼攒尖顶和蒙古式盔顶风格,是当地多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在伊斯兰陵墓建筑中别具一格。

哈密回王墓

第 三部分是艾提卡大清真寺。一进八寺内,就看到104根大红柱,像森林一样支撑着巨大的平面寺顶。木柱顶部刻有菱形和万字图案,寺顶彩绘藻井图案,墙壁粉 白,书写有古兰经文,井间有花草衬托。寺顶开有天窗。寺顶外部设有唤礼楼。整个建筑紧凑严密,庄严肃穆,加之是平顶,确为独特的伊斯兰清真寺。

艾提卡清真寺可容纳5000人,每年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城乡穆斯林云集于此,诵经礼拜,虔诚之至。

处 于陵园中心位置的高大建筑物,是第七世回王伯锡尔的陵墓。陵墓高17.8米,东西长20米,南北宽15米。陵墓下部为长方形,上部由墙垣支撑着巨大的穹窿 顶。圆形拱顶外镶绿色琉璃砖,顶部为葫芦形,上悬弯月。下部四周外墙,镶砌着蓝色祥云白底琉璃砖,和绿色祥云琉璃砖,构筑成美丽的图案。上圆下方的造型, 蓝绿相间的琉璃砖,使得王陵鲜艳夺目,流光溢彩。陵墓四角,有高大的塔柱,尖拱式门坐东面西,墓门两侧的塔柱,中间空心,筑有36级台阶,盘旋而上可达墓 顶。穹窿顶四周为平台,登上平台可眺望四野,田园村庄尽收眼底。陵墓内部墙面,一片粉白,间有蓝色祥云花团,色调简洁素雅,华美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