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网上文化杂志



《三国演义》

作家: 姚丹 - 发表于: 2016å¹´06月09æ—¥ | ENG (English)

《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卒年不详,约1330-1400)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描写东汉末年至西普统一(169-265)九十多年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历史。书中包含了很多此前中国人所认可和向往的价值、观念。《三国演义》开篇就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也正合于中国人传统的五百年一轮回的基本历史观。三国是一个群雄并起、天下纷乱的时代,也是各种人才纷纷涌现,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的时代。力智势均力敌者之间的智力较量、较勇斗狠,也成为三国故事吸引人的另一主要原因。在三国,就是用计与对于计谋的识破,而三国之计又层出不穷,同样的计谋,不同的人,还有不同的用法。连环计、反问计、苦肉计、美人计、火攻水战,看得人眼花缭乱。

《三国演义》

 

三国写人物有三绝:一是诸葛亮,此人已成为“智慧”的化身;一是关羽,此人成为“义”的化身; 一是曹操,成为代“奸雄”的化身。在元末明初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之时,中国社会对三国时期人物的基本看法已经形成,宋朝民间说书艺人拥刘贬曹的倾向已经 很清楚。更早时候,唐朝诗人杜甫的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明确表达了对历史上诸葛亮的敬意。 诸葛亮是儒家价值所肯定的一种形象,他是真正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隐居时真能优游,在出仕时真正做到“鞠躬尽瘁”。关羽则是义薄云 天、红睑赤心,而又神武盖世,其中“千里走单骑”、  “单刀赴会”、 “温酒斩华雄”å’Œ“刮骨疗毒”,都是千古流传的关于他忠、义、勇的佳话。普通市民小说中的江湖好汉也勇力过人,但是他们难免有一些如酗酒、狎妓、斗殴等恶 习。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关羽,既有过人的智力或勇气,又没有凡人的缺陷。这和罗贯中本人倾向于以刘备一方为汉室正统的观念有关。他会把这一方人物 的精神品质予以拔高,把人物的特点加以集中与夸张,以至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军师形象,通过《三国演义》为全中国人所普遍接受,恰如曹操的奸臣形象,他 们和历史上的真人已经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由于“三国”是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历史时期,而《三国演义》大的情节框架又有历史所 本,《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西游记》一样,其中的人物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读者读《三国演义》想借助历史来鉴往知今,往往把小说所写当作历史上实有 其事来看待,人物就当作历史人物来看待。考虑到小说的影响力,所以批评《三国演义》的人认为它“七实三虚惑乱观者”。如诸葛亮的事迹,原本有一些历史上的 依据,小说夸张后有酷评谓之“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一个突出的事迹就是三气周公瑾,把东吴的都督气得吐血而亡,但历史上并无周瑜 嫉妒诸葛亮以至于亡的事,作者是在斗智过程中又添加了人的心理的较量。

《三国演义》所表现的是乱世争雄的时代,小说场面宏大,情 绪 高昂,通过对刘备一方正统形象的塑造,实则表达对传统儒家政治重仁政,传统人格重义守信,以及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的赞扬和向往。作者贬曹尊刘,强调汉家政 权的正统性,又何尝不是对元朝统治的一种婉转的控诉和指责。但英雄终归回天无力,最后的结局是其中最具有儒家精神的诸葛亮鞠躬尽瘁、“出师未捷身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