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网上文化杂志



伊克巴尔.莎菲 关于中国的回忆

作家: 艾扎•阿扎姆 - 发表于: 2013年09月18日 | ENG (English)

已卸任的巴基斯坦准将伊克巴 尔·莎菲认为“社会公正,平均主义和领导以身作则”是中国作为一个崛起大国的基本核心原理。伊克巴尔·莎菲是赛义德爵士纪念协会的名誉会长(该组织的使命 是通过教育对巴基斯坦青年进行性格建设);是全巴基斯坦中国友好协会的赞助人;是一名合格的中文翻译员;同时还以官方身份在北京为祖国效过力。

莎菲准将同中国的接触始于1962年。作为巴基斯坦军队一名年轻的少校,他被GHO选中参加汉语课程培训。这 是当时的总统阿尤布·汗的一项为有利于大选胜利而举办的“培养年轻军官和政府官员学习外语以胜任国外的职位”的项目。头两年他和同事们在卡拉奇陆军运输营 跟随中国使馆特派的杨先生学习。1964年,他携家眷来到北京语言学院开始两年的语言学习。  随后,他又于1975至76年以陆军武官和军事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回到中国;1977-79年他又作为巴基斯坦驻北京使馆部长和巴基斯坦外交服务成员在中 国任职。在关于他在中国的经历的访谈中,他讨论了他所知道的中国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

他观察到,在建国之初 ,中国不得不与许多巨大的困难做斗争。

这个新生的国家,仍然在从帝国统治的蹂躏中恢复,它面临着遭到彻底破坏的经济,庞大的人口,文盲,一系 列神会弊端,以及封建的剥削制度等问题,这些问题仍然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元帅(他有幸与他们人所有见过面)等领导 人领导并着手准备重建的中国。

 莎菲准将在1962年去中国时,正值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的 如火如荼之时。他解释了当时在中国流行的公社制度,公社是农村最基本的行政机构,也是地方政府最低层的单位。在公社里人们共享所有东西,任何一个家庭或个 人所有的财产都要上交给公社为所有公社成员所共享。人们被分配给不同的政治,行政和经济责任。所有成员都享有受基础教育,初级保健服务(参考中国的“赤脚 医生”),以及足够的食物。每一个有能力劳动的个人无论男女都要平等的为公社做出贡献。没有一个家庭有任何奢侈品,只有生活所必需品,衣物,运输和住房。

 城市和农村没有什么分别,人们穿着一样,都是简单的衣服,没有阶级分化。城市里人们没有汽车;他们每个人都有一辆自行车,是真正的自行车王国。所有专业人 士如医生和教师,都被派去农村从事为期五年的传播知识和为人民服务的工作。

这些以及其他一些措施都是为了强调平等和为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工作的理念。他说能看到一个国家从 领袖到平民全心全意为祖国而工作实在是非常卓越的。每一个他所见到的个人都被灌输了为实现振兴祖国的目标而不知疲倦的工作的中国精神和思想。人们的生活的 准则是纪律和无私精神。他举了自己在北京的老师的例子,他从未请过任何佣人来打扫自己的办公室,而是亲自打扫教室和从事各种办公室清扫的劳动。

他认为,所有这些之所以能实现,是因为中国的领导人事必躬亲,他们自己能够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 他说:“领导人带头做榜样是领导的本质。”这正是中国的领袖们所做的。之前所述的三位中国领导人亲自参与了长征,同他们的同胞一起经历了长征路上的困难和 剥削,并同他们一起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它的领导人们避开了住进皇家宫殿,反而将皇家宫殿改建成为博物馆,他们自己却住在前朝的 奴仆曾居住的房舍里。他评价道也就是建国初的这一举措为这个国家之后的有纪律和勤劳努力打下了基础。这个作风持续至今。他把中国那时至今的政权称作“善意 的独裁”,因为虽然中国由一个政党专政,但它是代表的是所有公民的集体利益,而绝非一个组织或阶层的利益。

如今,虽然中国政府行政设置的一些元素已经被修改或更换,但决定它性质 的整体框架和理念仍然未变。莎菲准将认为虽然中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为它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财富,并因此,一些个人和群体的生活条件相比其他人有巨大的提 高,但是中国始终将尽可能平均分配财富,和为全民的生活提高提供便利作为它发展的重点。他强调说中国拥护人权的原则也是形成伊斯兰教义中平均主义的核心原 则,如果有人想要看到伊斯兰教义真正被整个社会实践的国家,就必须去中国看看。

为了证实他的说法,他回忆了几个具体实例。中国有段时间所有礼拜场所多被关闭,为了支持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巴基斯坦在北 京的人们没有地方去做礼拜。巴基斯坦当时的驻中国大使在受毛泽东接见时解释了巴基斯坦在中国的人群所处的两难境地,希望毛主席能够提供一定帮助。毛泽东于 是允许为他们安排一个每周五都为穆斯林群体开设礼拜的清真寺。准将莎菲记得清真寺的阿訇恰巧是个逊尼派穆斯林,而前来礼拜的人中有各种派别的,但是各种派 别的人都在一起礼拜。那里重要的不是派别,而是每个人都是穆斯林。他以此与巴基斯坦如今的形势做对比,不幸的是如今的巴基斯坦少数有权利的人将宗教别有心 计的用于政治目的。

同样,他还与笔者分享了另 一个亲身经历的往事:他陪同家人一起游北京的故宫。他当时想亲眼看看毛泽东和其他中国的领导人的住址,以证实他所听说的他们住在不起眼的住宅的事实。他设 法说服了其中一个当值的勤务兵,说自己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老朋友”,想去看看他们曾住的地方是很正常的。这个勤务兵默默的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带他们去看 领导住的房舍;他发现,中国的领导人虽然拥有强大的政治地位,但是他们确实住在从前帝王奴仆住过的旧址。

他说正是这种以身作则的行为使得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得以维持它的价值观和理念。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受过基本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的中国学生和工作者,都有他们卓越的成就。这也正是直接导致中国有如今的全球地位的原因。

中国是如何成功从一个发展中国家转型为一个经济大国的?  相比之下,前苏联却无法以相同的规模或速度发展,尽管两者都是采用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前共产主义国家。莎菲准将认为,根本原因是他们不同的国家政策。中 国,虽然也选择帮助需要帮助的其他国家爱,但是很大程度上它都保持对内的聚焦。它主要关注如何提高自己的国内经济发展,并且它选择对他国内政不干涉的政 策。而与之相反的是俄国的干涉主义和扩张主义政策,这导致了俄国入侵阿富汗,在中东和中亚重新启动它之前设的卫星。他从中看到了俄国与西方干涉的相同之处 —尤其是美国和英国—由此导致了那里的经济和社会动荡。

在比较中国和巴基斯坦社会和 文化时,他做了一些比较,最值得一提的是两国对家庭的重视。例如,中国和巴基斯坦都是传统的大家庭为单位的;在这样的大家庭里,孩子们在祖父们辈的价值和 道德熏陶下长大。但是两国的这个传统都在发生改变,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妻更愿意单独建立“核家庭”为单位的小家庭。而两国之间的差异是对生育下一代的态 度。中国实施一胎制政策以控制它日渐膨胀的人口,而巴基斯坦则对他蓬勃发展的人口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他列举了一些数字显示自独立以来,巴基斯坦的人口已经 增加了约六倍,这对大多数家庭的生活接近或低于贫困线的国家来说,根本承担或维持不起大家庭。

随着采访接近尾声,莎菲准将再次强调真正的民主的至关重要的原则---不是西方的 “民主剥削”—而是社会公正和平均主义,以此为原则去建立一个强大的,成功的国家,并培养未来的领袖去坚持它的核心价值观。他相信,要很好的实现这个理想,得借鉴中国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