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网上文化杂志



中国服饰之一:广袖长袍

- 发表于: 2017å¹´10月24æ—¥ | ENG (English)

中国服饰之一:广袖长袍

从服饰出现的那天起,人们的社会身份、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文化观念就已融入其中。服饰是社会历史风貌最直观最写实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服饰的历史也是一部生动的文明发展史。

 ä¸­å›½æœé¥°æ–‡åŒ–,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中国,不仅有丰富的考古资料记录其服饰发展的历史,在古代神话、史书、诗词、小说以及戏曲中,与服饰有关的记载也随处可见。本期起,本刊将为您相继呈现中国服饰之美。

古代,中国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采用上衣下裳的着装形制。与此同时,也不乏上下连属的长衣服式,如战国时期的深衣、始于汉代的袍服、魏晋的大袖长衫、近代的旗袍等。

“深衣”,从字面上看,就是用衣服把身体深深地遮蔽起来。穿着深衣的形象,不仅可以从一出土于古墓的帛画上看到,同一期的陶俑、木俑也有不少这类人物形象,不仅款式清楚,花纹也历历可见。

深衣属于礼服中的一类,由上衣下裳连接而成,材料多为白色麻布,祭祀时用黑色的绸,也有加彩色边缘的,还有的在边缘上绣花或绘上花纹。

随着深衣的发展,用作系结的“带钩”出现了。带钩做工精致,成为战国时期新兴工艺美术品种之一。石、骨、木、金、玉、铜、铁等质料应有尽有,奢华的带钩镶金饰银,或雕锬花纹,或嵌上玉玦和琉璃珠。

到了汉代,深衣变形为曲裾袍——一种有三角形前襟与圆弧形下摆的长衣。同时还时兴直裾袍,即直襟的长袍,也叫“襜(chān)褕(yú )”。

不管是汉墓壁画,还是画像石、画像砖,或是陶俑、木俑,汉代人物几乎都穿袍。袍服长短不一,有的长到踝骨,一般多为文官或长者穿;有的仅至膝下,或在膝上,多为武将或重体力劳动者的着装。

在袍服成为最主要的服装之后深衣并未完全消失,尤其在女服中得以延续。先是汉代女服大襟的长度越来越长,形成绕襟深衣。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中,有墓主人着绕襟深衣的形象,绕襟、三重领,再加上满身细密的龙飞凤舞的刺绣图案,尽显服饰之美。

袍服的款式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向大敞袖(无紧缩袖口)、宽衣襟等特点发展,被称为“褒衣博带”,着装者呈现出优雅洒脱的风神气韵。这一时期,男子的长衣越变越简单、随意,而女子的长衣却越变越复杂、华丽。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在《列女传仁智图卷》中描绘的女子着杂裾垂髾(shāo)服,衣襟下缘裁制成多个三角形,三角形上宽下窄,形似旌旗,沿三角形缘边绣有图案。当衣襟裹起来后,这些下垂的三角形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新颖、典雅,透着装饰的美。肥大的袖子和宽长的下摆,加之腰际围裳之间系有飘带,使着装者飘逸而充满浪漫情调,画中那飘飘欲仙的服饰形象呼之欲出。

深衣和袍服有同有异,都是上下连属的长衣,但深衣没有延续下来,袍服倒是一直穿用到近代。即使是今天的中国人,也还能想起它的模样——宽大笔直的袍身,斜在右腋下的大襟,朴素简洁的款式配着一些细腻精致的织绣花纹。

袍服式样历代都有变化,汉代的广袖深衣、唐代的圆领裥袍、明代的直身长袍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久而久之,宽衫大袍成为汉民族的一种传统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