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网上文化杂志



剪纸: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纸为人起晋风

作家: 杭间 - 发表于: 2016å¹´08月24æ—¥ | ENG (English)

剪纸: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纸为人起晋风

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浓郁的民俗特色。它以剪刀、刻刀等为工具,以纸为材料,通过剪、刻、撕等艺术加工手法,将纸张剪刻成人物、花草鸟兽、山水风景等形象,极富装饰情趣。剪纸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对自然形态进行提炼、概括,例如用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来象征多子多福。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剪纸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如陕西粗朴豪放、河北秀美艳丽、四川华丽工整、江苏秀丽玲珑等。剪纸多用于装饰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剪纸主要有剪刀剪和刀剪两种制作方法。顾名思义,剪刀剪是以剪刀为工具,剪完后把几张剪纸粘贴起来,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而刀剪则是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混合体上,用小刀慢慢刻划。和剪刀剪相比,刀剪的优势在于可以一次加工多个剪纸图案。

剪纸: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纸为人起晋风

在技法方面,剪纸主要分为阳刻法、阴刻法和阴阳混刻法:阳刻法是中国画线描造型的发展,有些阳刻剪纸作品细如毫发,精妙非凡;阴刻法则是利用剪影效 果,在黑色或深色物像上使用亮点或白线丰富表现力,形象比阳刻更显朴厚凝重;阴刻与阳刻的交替结合则进一步丰富了剪纸语言。在色彩技术运用方面,可分为套 色剪刻、染色剪刻和金色彩纸剪刻等:套色剪刻是在同一画面中采用两种以上的多色纸进行剪刻;染色剪刻是利用纸的渗水特性,在刻制好的作品上滴染色液,使各 色互渗而不乱,视感丰富明艳;金色彩纸剪刻是先用金纸剪成纹样,再衬以各色彩纸,如花衬红、叶衬绿,给人以金碧辉煌之感,多用于财神龛及节日装饰。

中 国剪纸艺术是铁器工具和造纸术发明之后的产物,形成于汉魏时代。早在纸产生之前,雕镂工艺就已得到很好的发展,已出土的战国至晋代的金银饰片已非常接近剪 纸了。西汉时,人们开始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前156—前87)的宠妃李氏去世后,汉武帝思念不已,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像为其招魂,这大 概是最早的剪纸。在新疆高昌故城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两张团花剪纸,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国剪纸作品,该剪纸材料为麻料纸,呈折叠状,供祭祀所用,其艺术 表现已相当成熟。

剪纸: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纸为人起晋风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与品种的丰富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还有灯彩、 茶盏的装饰。宋代已将剪纸用于工艺装饰,如江西的吉州窑把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在施釉过程中贴上剪纸,入窑烧制。用这种工艺烧制的瓷器,图案题材丰富,造 型生动活泼。宋代剪纸的运用范同还进一步扩大:民间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中的镂花制版, 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而得的;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也采用了剪纸的技法,有阴刻、阳刻之分。这个时期已出现很多专门以剪纸为职业的手艺人,而且各有所长,有的 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宋代周密(1232—约1298)撰写的《志雅堂杂钞》中,记载了一位叫俞敬之的剪纸艺人,他是中国剪纸发展史 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艺人。

明、清时期剪纸艺术走向成熟,并进入鼎盛时期。民间剪纸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 饰、扇面上的 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进行加工的。例如,明代的夹纱灯(即现在的“走马灯”)将剪纸夹在纱中,用烛光映出花纹,体现了剪 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民间更常见的是用剪纸来装饰家居,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

中国民间剪纸工艺的主要从 事 者为妇女。掌握女红是中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剪纸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之一,也就成了女孩从小必须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学习剪纸, 通过临剪、重剪、画剪等方法来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事物,如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等,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能信手剪出新花样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