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网上文化杂志



牛街清真寺——中国首都与伊斯兰教的完美融合

作家: 马努尔·法蒂玛 (翻译:裴道芳) - 发表于: 2021年03月05日 | ENG (English)

教民在牛街清真寺做礼拜

到北京旅游的人常常会惊叹于北京的历史和文化多样性,而对于穆斯林和伊斯兰学者来说,尤其会对北京历史悠久的牛街清真寺感到惊叹不已,牛街清真寺有着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设计风格与伊斯兰美学完美的结合,展现出一种难以置信的美。清真寺位于北京最大的穆斯林聚居区——牛街,那里居住着20多万回族穆斯林民众。

中国清真寺的发展历史,与古丝绸之路的延伸以及商旅们学习和适应沿线文化密不可分。在北京最早建造宗教活动场所的是移民过来或临时定居在北京的穆斯林,他们在中国繁盛时期开始在牛街修建房屋。那时,汉族古代宫殿式建筑风格已经形成,清真寺的建造者必须按照中国的这一传统风格来建造他们需要的礼拜寺。

碑亭

牛街清真寺建于公元966年(辽代916-1125),由阿拉伯商人纳苏鲁丁(Nasir al-Din)建成。纳苏鲁丁死后就埋葬在这里。现在我们见到的清真寺,在清朝由于当时蒙古人入侵摧毁了原有建筑,后来在康熙年间(1661-1722)大规模修葺扩建过。历史上这座清真寺曾经历过多次修缮,即使是在今天也是如此,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之前,耗资一千万元。

牛街清真寺坐东朝西,占地6000多平方米,外观为中国传统设计风格。这座清真寺是一座典型的清朝中期皇家宫殿式建筑,中式屋顶,与北京市内的那些佛教和道教寺庙十分相似。这里最特别的是从顶部到底部色彩的大胆运用。木结构上饰以图案,有树木、桥梁、菊花和莲花,丰富而又多彩。这些图饰来源于早期的儒家思想,把世间万物联成一个整体,将色彩与人类情感联系起来。

细部装饰

进入清真寺内,你会看到更多阿拉伯文碑刻、铭文和阿拉伯图案。比如,用大理石做成的大影壁,长9米多(30英尺),是典型的中国式设计,影壁在中国用来防止邪灵入室。大影壁上的装饰采用的并不是动物图案和数字,而是植物图案,几何线和阿拉伯文字。建筑上以粉贴金绘成阿拉伯图案,饰以各种字体的《古兰经》文,以及伊斯兰教义的阐释。

清真寺内保存的《古兰经》手抄本

清真寺主要由礼拜殿(非穆斯林不能进入)、望月楼、宣礼塔、碑亭和盥洗室组成。清真寺还收藏了一些重要的穆斯林文物,如两座碑亭、公元1世纪的古陶瓷、《古兰经》手抄本和各种印刷版。礼拜殿内可容纳1000名信众,在重要的宗教节日期间这里通常挤满了穆斯林礼拜者。正门内即是望月楼,伊玛目(译者注:指伊斯兰教的宗教领袖,尤指穆斯林社群领袖或清真寺内带领教徒做礼拜的人)会根据月亮的形状来确定一年中斋月的时间。这里的宣礼塔看上去更像是一座佛塔,而不是尖塔。它本身很小,而且位于清真寺内。

望月楼

牛街清真寺每天接待约100名礼拜者,同时也是中国接待非穆斯林游客最多的清真寺。清真寺一直是游客了解伊斯兰风俗传统的重要途径和场所,在中国与其他穆斯林国家的文化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参观完清真寺之后,游客们经常会去牛街逛一逛。那里有很多清真肉店和清真餐馆,很多游客都喜欢借此机会去品尝一下牛街的清真菜。

牛街上的食品店

牛街清真寺和牛街的独特与与众不同,吸引着游客们前去参观和了解。它代表了中国回族穆斯林的历史和宗教情感,是古老中国传统和伊斯兰信仰结合的产物。牛街清真寺,这非同寻常而又绚烂多彩的、让人啧啧称叹的建筑艺术,代表和反映了中国和中国的多民族、多文化国家特征。